中新網北京1月10日電 題:軍事醫學科學院高月團隊:用現票貼代科技揭開中藥配伍禁忌奧秘
  作者 化療飲食原則莊穎娜 陳疆峰
  傳統中醫葯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當中藥以現代製劑的形式被日益廣泛地應用,時而發生的不良反應,使得不少國人憂心忡忡,“用還是不用”,成了公眾甚至醫生反覆糾結的問題。另一方面,由於思維方式、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差異,使西方國家理解機車借款中醫葯理論體系的內涵,進而接受和使用中藥,也是一項十分艱巨的工作。
  由軍事醫學科學院高月研究員領銜的科研團隊,充分吸收和運用系統生物學、生物信息學、分析化學等現代科學發展的技術,歷時10膠原蛋白餘年艱苦攻關,在中藥安全性關鍵技術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
  項目團隊創建了中藥早期毒性預測、毒性物質分析和配伍禁忌評價3類技術8種方法,並利用這一綜合技術平臺對臨床易發生不良反應的7大類中藥的安全性進行了系統研究,蒸烤箱闡明瞭中藥配伍理論的現代生物學機制,實證了“十八反”、寒熱配伍、甘草“調和諸藥”等中醫經典理論。
  項目的實施用現代科技回應了近年來涉及中藥安全性的國際國內熱點事件,使對中藥安全性的認識更為客觀和深入。項目建立的中藥安全性關鍵技術平臺加快了眾多創新藥物的研發進程,促進了中醫葯事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為中藥造福人類開闢了更加廣闊的前景。
  由軍事醫學科學院、浙江大學、解放軍總醫院、天津中醫葯大學、中國中醫科學院等7家單位科研人員組成的這個項目團隊,也因此榮獲2013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現代科技實證中藥經典理論
  幾千年來,中醫葯在不斷的實踐探索中,形成了一些經典理論,比如配伍禁忌。軍事醫學科學院放射與輻射醫學研究所高月團隊從物質基礎和藥物代謝酶角度進行了研究。
  以人參與藜蘆這對“冤家”為例。科研人員首先研究了二者“不相為謀”的物質基礎。藜蘆的毒性成分主要是以藜蘆鹼為代表的多種生物鹼,當人參與藜蘆合煎時,這些有毒生物鹼的溶出增加,而人參皂苷等有用的藥效成分溶出卻減小。當採用不同的藥物配比、煎煮方法和時間時,毒性成分析出會發生明顯變化。因此,改變配伍比例、煎煮方法和時間,對藥效有重要影響。
  中藥的複雜性在這一研究過程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驗證。研究發現,少量人參能加劇藜蘆的偏性,使其毒性明顯增強,過量配伍,則可以掩蓋藜蘆的偏性,促使其毒性減弱。更為神奇的是,當人參與藜蘆以特定比例配伍時,毒性竟然完全消失了。
  甘草調和諸藥是中醫的另一經典論斷,但上千年來甘草調和諸藥的科學內涵卻始終是個謎。
  高月團隊從藥物代謝酶角度進行的研究發現,甘草通過激活細胞內的PXR受體,誘導人體產生更多的藥物代謝酶CYP3A,從而加速中藥毒性成分的代謝,這也正是為什麼甘草可以“調和諸藥”。
  經過系統研究,高月團隊從藥物代謝酶的角度全面揭示了“十八反”配伍“反”與“不反”的生物學機制,成為國內最早、覆蓋面最廣的關於中藥配伍禁忌的酶學機制研究。在解放軍總醫院楊明會團隊的配合下,這些實驗研究得到了有力的臨床佐證,為合理用藥提供了重要依據。
  系統研究為現代中藥正本清源
  中藥註射劑作為一大創舉曾為傳統中醫葯的創新發展做出巨大貢獻,卻也因為嚴重的不良反應,成為中藥走向現代化的“滑鐵盧”。以魚腥草註射液為例,因其獨特的抗菌效果,曾在2003年“非典”時期倍受追捧,然而好景不長,由於連續發生嚴重不良反應,2006年,被有關部門緊急叫停。類似的還有2009年的“雙黃連註射液事件”。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數據顯示,中藥不良反應發生率中註射劑占70%左右。中藥註射劑安全性研究成為日益緊迫的課題。
  中國中醫科學院梁愛華帶領科研團隊對這一課題進行了集中攻關。他們發現,魚腥草、生脈等10種註射液過敏性特點與真正的過敏反應不同,為“類過敏反應”,也就是說並非由於人體產生免疫抗體形成過敏反應,而只是緣於藥物本身的刺激,如果能夠合理控製劑量、降低輸液速度,完全可以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
  上世紀90年代,比利時陸續有100多人因服用含有馬兜鈴酸的中藥產生嚴重腎毒性,引發了國際廣泛關註,對中藥的國際化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項目團隊針對這一問題進行了研究,發現如果某種化合物能夠有效地激活特定的藥物代謝酶,就可以顯著降低馬兜鈴酸類中藥的毒性,進而提出了奧美拉唑與馬兜鈴酸類中藥合用的臨床建議。
  我國傳統藥材中很多含有有毒成分,如雄黃、硃砂中含有毒重金屬砷和汞。對於這類藥物,國際上普遍以總砷、總汞量為標準評判雄黃、硃砂的毒性,將其列入藥物禁用黑名單。我國醫學界認為這種做法是不科學的,但長期以來一直拿不出科學證據。由於類似的原因,美國、加拿大、歐盟等將70種中藥列入黑名單,中藥出口僅2001年就銳減1/4。科學評價方法的缺失成為影響中藥貿易的關鍵問題。
  為了化解誤解和偏見,項目團隊加強了毒性物質的基礎研究。通過研究雄黃給藥後臟器內無機砷和有機砷的分佈和蓄積特點,研究人員發現雄黃砷在血液中分佈和蓄積最高,揭示了其治療白血病的可能機制。另外,雄黃中毒性大的無機砷在體內可以快速轉變為毒性低的二甲基砷。科研人員進一步研究了量—時—毒關係,為合理確定雄黃的使用劑量和用藥時間提供了科學依據。
  科學精神成就重大創新成果
  作為建國以來中醫葯界獲得的第三個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中藥安全性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此次獲獎,在我國中醫葯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這其中,凝結著一代甚至幾代科研人員的光榮與夢想。
  領銜的軍事醫學科學院放射與輻射醫學研究所藥理毒理研究室創建於上世紀50年代,成立之初即以應對新中國面臨的核威脅,開展輻射防護藥物研究為己任,相關研究成果獲得了我國衛生系統迄今為止唯一的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這是一支具有一流水準和世界眼光的精英團隊。項目領銜科學家高月研究員是我國中藥藥理學領域知名專家,中藥藥理、毒理和軍事藥學研究學科帶頭人,先後參與起草制定《藥品研究實驗記錄暫行規定》等多項國家法規和指導性文件,她首次提出了基於系統生物學研究方劑“方-證”關係的學術思想,併在中藥復方四物湯等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並於2007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楊明會教授為國家“百千萬工程領軍人才”、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軍隊九大“國醫名師”之一,被譽為“軍隊中醫葯專家的領頭雁”。
  這是一支軍民深度融合、密切協作的創新團隊。參與項目的7個科研團隊全部是國內中藥安全性研究領域的優勢力量,從2002年開始,他們就通過課題申請、委托研究、客座兼職等方式交叉融合,取長補短,共同致力於創建系統配套的關鍵技術平臺。2005年,高月研究員按照中醫傳統,正式拜師張伯禮院士,在導師的精心指導和大力扶持下,統籌並廣泛開展了中藥安全性的相關研究和大課題合作。經過多年的科研協作與聯合攻關,一支涵蓋產學研醫,穩定、和諧、共贏的研究團隊,得到礪練並迅速成長。(完)  (原標題:軍事醫學科學院高月團隊:科技實證中藥經典理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xr96xrfzo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